芒种内容(由来) 篇1
芒种的由来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芒种习俗介绍
芒种煮梅习俗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芒种安苗习俗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芒种送花神习俗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提及。
芒种打泥巴仗习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芒种嫁树习俗
芒种是农忙季节,在山西荣河开始收获大、小麦,当地人称之为“农忙”。有谚语说:“麦黄农忙,秀女出房。”因此在此节气,妇女也要下地帮助度过“农忙”。而在河北盐山则是在“忙中”这天有“嫁树”的习俗。就是用刀子在枣树上划几下,寓意可以多结果实。
24节气中芒种的含义解释
指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民间也称其为“忙种”,农谚“芒种忙、忙着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农历书》中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此时北斗星斗柄指向巳位(正南偏东),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
芒种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释义曰:”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元 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著作中,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稻谷类作物可以播种”。水稻种植一般是在以水田为主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对于北方地区而言,“芒种”是麦子成熟的时节,因此亦有对“芒种”的含义解释为“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增添了麦子收获,既涉及南方的水稻播种,也涉及北方的麦子收获。
芒种内容(由来) 篇2
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不可不知的芒种节气习俗:
嫁树:芒种是农忙季节,在山西荣河开始收获大、小麦,当地人称之为“农忙”。有谚语说:“麦黄农忙,秀女出房。”因此在此节气,妇女也要下地帮助度过“农忙”。而在河北盐山则是在“忙中”这天有“嫁树”的习俗,这是芒种节气习俗之一。就是用刀子在枣树上划几下,寓意可以多结果实。
打泥巴仗: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煮梅: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提及。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芒种节道:“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绩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安苗: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是芒种节气习俗之一。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芒种内容(由来) 篇3
中国古人智慧超群,依据天文历法,融合中华农耕文化,创造了二十四节气,这节气如今看来,它不仅仅兆示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周而往复的星球运行,农业的播种收割,更蕴含着对人生阶段的规划。
“芒种”这节气就示意人生的青春年华。
“芒种”是中华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太阳黄经达七十五度,斗柄指南而偏东,“芒种”以农耕而名“冬麦忙收”,“谷黍芒种”,“芒之喻忙”,“忙种麦芒”。
此时,中华大地进入了夏热,日月北移,阳高热余,东南太平洋水汽涌入,带来丰沛水汽,土活秧长,一切都进入了兴盛的时节。所以,“芒种”这个节气,一面展示的是收获的喜悦,一面又吹响了奋斗的号角。
人一生划分为二十四段三百六十度,青春年少恰在“芒种”时,这无不迎合于自然之节气,“冬至”后母孕新生,“立春”日呱呱落地,“小满”至学业尚成,待到“芒种”则是学有获,待芒播。
“芒种”是农事的机遇,抢收夏粮归仓,忙播谷黍入壤,夏粮归仓心不慌,谷黍入土乃有望。一年四季,“芒种”是一个黄金季。
年少青春何不是人生的黄金季?抢抓机遇,在这个季节收获知识,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奋进路上心不慌,抢抓机遇,在这个季节播下勤勉与辛劳,人生路上有目标。
“芒种”日,天时,恰逢斗柄指南偏向东,迎来阳光照大地;地利、夏暖热`风带雨、土沃地肥,万物竞相茁生长,人和,正是青春年少精神足,高峰正待攀登时。
人生抓牢“芒种”日,何愁人生不殷实?
芒种内容(由来) 篇4
传说一:鹏始鸣
传说周宣王时,贤臣尹吉甫,听信继室的馋言,误杀前妻留下的爱子伯奇,而伯奇的弟弟伯封哀悼兄长的不幸,就作了一首悲伤的诗,尹吉甫听了以后十分后悔,哀痛不已。
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鸟,停在桑树上对他啾啾而鸣,声音甚是悲凉哀凄,尹吉甫忽然心动认为这只鸟是他的儿子伯奇魂魄所化,于是就说:“伯奇劳乎,如果你是我儿子伯奇就飞来停在我的马车上。”话刚讲完,这只鸟果真就飞过来停在马车上,于是尹吉甫就载着这只鸟回家。
到家以后,鸟又停在井上对屋哀鸣,而尹吉甫假装要射鸟,拿起弓箭就将继室射杀了,以安慰伯奇。虽然故事近乎神话,但伯劳鸟名却由“伯奇劳乎”一语而得。由此可见,芒种二候鹏始鸣是由于人们将所熟知的伯劳鸟作为记录节气的特征。
传说二:送花神
《金瓶梅》第五十二回:“吴月娘因交金莲:‘你看看历头,几时是壬子日?’金莲看了说道:‘二十三是壬子日,交芒种五月节。”,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非常生动地描写了这个为花神饯行的场面,具有很浓郁的民俗意味。
“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如何为花神饯行呢?现代人已经少有人知了,但号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却给我们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绩锦纱罗叠成干旎族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此段话中的“干旄旌幢”须解释一下:干,盾牌也;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耗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另有五彩折羽装饰,幢之形似伞。从中可看出,大户人家在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富丽场面。
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面对花谢花飞,不禁顾影自怜,感慨良多、便有葬花之举,还吟出一首令人心碎的葬花词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性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大观园中的女孩儿们为花神饯行,首先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忌衣冠不整;其次是为花神准备好上路的交通工具(“轿马”),以及庄严而堂皇的仪仗(“干旄旌幢”),忌礼仪不周。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他们对生态环境的敏感和重视,很值得现代人深思。
传说三:荞麦姑娘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母子,儿子叫芒种,二十岁了还没有娶妻,母亲老得头发都白了,也不能干重活。芒种很孝顺,又勤劳,一个人挑起生活的重担。有一次他母亲想吃鲜鱼,正是十冬腊月天气,芒种就将冰凌砸开,然后打捞鲜鱼让母亲吃。
离芒种家不远的山神庙下住着聪明伶俐俊俏的荞麦姑娘,由于她相貌十分出众,心灵手巧,几家财主都企图抢霸她为妻。荞麦姑娘经常到池塘边洗衣担水,被芒种这种孝顺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她就经常借故和芒种接触,慢慢地,他们相爱了,并结了婚。
他们生活的地方经常干旱,所以播种五谷就难以有好的收成。有一年大旱,秋后地净场光,家里只收了点蔬菜,这怎么能熬过漫长的隆冬岁月啊!
芒种就决定把全家心爱的小马驹牵到集镇上去卖,好换些粮食过冬。妻子给芒种换上可体的新衣新鞋,打整一番,临走时又嘱咐,可千万早些还家。
当芒种牵小马驹的缰绳时,小马驹眼角滚出了泪珠。芒种心里很难过,但为了生活,有什么办法呢,他也掉了眼泪。
直到掌灯时分,芒种才赶集回来了,妻子笑嘻嘻地给他盛来了热腾腾的饭菜,母亲开口急忙询问马驹卖了多少钱。憨厚直心肠的芒种说:“人家买马驹的老板给我留下了他的姓名和地名,等几天再付钱”。
接着他就叙述老板的地址和名字:“我叫东北风,来自冰凌宫,家住花木凋零寨,兄弟居官在京城。”母亲听了皱起眉头焦急地说:“你这个傻孩子呀,百八十里哪儿有这个村名,这样的人名啊,你可上当受骗啦”。
芒种发了愣,后悔莫及,心焦如火。聪明伶俐贤惠的妻子,厨手摸了摸头上绣着粉紫色花办的头巾,嫣红的嘴唇微微颤动,眼珠子传神似的,她亲呢地轻拍一下丈夫的肩膀,噗哧地笑了。
母子俩欣喜地揩着眼泪,凝望着荞麦姑娘:“莫非你有什么好主意?”荞麦姑娘说:“东北风吹来阵阵寒,是个韩字,冰凌宫是条来路源,是个露字,这个买马驹的人就叫韩露。花木凋零寨没有花开了,这个村子就叫落花村。”
母亲听了高兴地说:“好好好,落花村就在后山,离这一百挂零里路,落花村有姓韩的,快快快,找他要帐去。”
芒种日夜趱行百里路程,翻山越岭,逢人询问,果然找到了落花村,又找到了这个买马的老板。韩露是个五十多岁胡子拉茬的老头子,他放下手中的酒胡芦,又惊奇又高兴,瓮声瓮气地对芒种说:“小伙子呀,谁告诉你我的名字和我家住的村名呀。”芒种照直地说了。
芒种内容(由来) 篇5
芒种有两种含义,一是这时的麦类等有芒作物均已成熟,田野间呈现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景象;二是人们通常会在这个阶段忙于夏收、夏种和夏管,俗称“三夏”。也就是说,芒种的到来,预示着农民要开始忙碌的田间生活,所以“芒种”又称“忙种”,农谚说,“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掌灯夜插秧”,很形象地说明了芒种的“忙”。
小时候,我们村的地是很让外村人羡慕的。村北有坡地,可种红薯;堤内有水浇地,可种小麦、玉米;堤外是河滩地,可种谷子、花生、大豆、棉花等,离河更近的地方还可种水稻,好像什么都会种。可人们往往只注意收获的幸福,而忘了耕种的艰辛。每年的芒种前后,特别是这时候下了一场及时雨,那种忙简直让人们走路都得快步如飞。
在众多的粮食作物中,小麦、玉米是最重要,也种得最多的。以前是收完小麦后再种玉米,人们忙不过来,我记事的时候,不知谁发明了一种“A”字形的撑竿,是用两根长竹竿做成的。它可以顺着麦垄平插进去,把麦秆撑开,人们就可以很方便地种玉米了,这样在收麦前玉米就已种好,减轻了收麦后繁忙的程度。由此可见,最伟大的发明还是来自民间。
种其它作物虽然没有那么麻烦,但为了以后吃、用方便,人们还会尽量种得全一些。收麦子都已经够累的了,但人们舍不得喘息一下,就立即忙着备种,今天点豆、明天栽花、后天种花生……人们总是把时间排得满满的,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
就是都播种完了,接下来还要不间断地管理,薅草、打药、剔苗、灌溉等等,总之,芒种一到,还不仅仅是“忙种”,只不过管理不再那么忙碌罢了。庄稼人要想清闲,只有到了秋收以后,冬小麦种上了,才可以在家里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过几天晒晒太阳,悠悠转转的日子,但有时候在冬天还要兴修水利、加固河堤。现在想想,一辈辈的庄稼人在收获季节得到的幸福是多么地不易啊!
可是,短短三十多年过去,人们种地越来越多地使用机械,芒种变得不再忙了。特别是近几年,我们村开始城镇化建设,坡地建成了工业区,水浇地开发成居民社区,就是河滩地也盖成了几幢三十多层高的“某某花园”,引得不少城里人来这里买房。
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但“芒种”也只是挂历上两个平凡的字了……
芒种内容(由来) 篇6
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的很多事和各种节庆活动,都与中国的一些传统时令密不可分,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各有趣味,不一而足。透过对这些节令礼仪详略有序的描写,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芒种”节也有着一番别样的情趣。
芒种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是反映物候的节令。《孝经纬》云:“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后十五日,斗指午,为夏至。曰芒种者,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意指有芒的小麦、大麦等夏熟作物开始成熟收割,谷子、玉米等开始播种,因此进入夏收夏播的大忙时期,故名芒种。此节气与花神有关。《三礼义宗》云:“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农历五月芒种节饯行花神,送其归位。由此,民间留下了在芒种日送花神的风俗。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可见在芒种节这一天,大观园里的上上下下都聚集在一起饯行花神,充满了浪漫与欢喜,到处可听到女孩子们嬉戏玩闹的欢声笑语。
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则在芒种这一天,看着满眼的“花谢花飞飞满天”,顾影自怜,和泪吟唱了一首令人心碎的《葬花吟》。全诗共五十二句,曹雪芹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把节气、花期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黛玉对自己命运的叹惜与对现实的无奈。她似乎在花开花落间,看透了自己的人生结局:“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称得上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杰作,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的重要作品。
送花神本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女孩子们都要早起贴花黄,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如花一样。但曹雪芹笔下的芒种节,却是有悲有喜,有忧有乐,同时又是有滋有味、风雅有趣的,让人遐思联翩。
-
研究范小编为您推荐芒种内容(由来)专题,欢迎访问:芒种内容(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