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教学课件 篇1
教材解析:
歌曲《母鸡叫咯咯》是一首活泼有趣的德国民歌。歌曲的节奏规整,旋律巧妙地运用了同音反复和小跳、重复和变化重复等手法模仿了母鸡生蛋的啼叫声,很形象、有趣。歌词译配也很有特点,生动地描绘出母鸡生蛋时“脖子伸伸、两翼扑扑”的高兴样子。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表演,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响筒和响板等打击乐器,并通过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
教学重点:
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教学难点:
“脖子伸伸两翼扑扑”这一句的演唱,以及一个3度音准的把握。
教学用具:
电子琴、教具、白板、PPT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母鸡叫咯咯伴奏谱律动
2﹑教师变身农场饲养员,改编歌词演唱欢迎小朋友来农场的歌。
3、介绍朋友给同学们,听它是谁?它怎么叫?(出示课题)
二、新歌教学
听歌曲《母鸡叫咯咯》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一遍歌曲,师提出问题:
(1)母鸡在干嘛?它是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告诉大家的?
(2)出示节奏(板书本课三个主要节奏型)师:跟母鸡聊天聊的这么开心,让我们
把这种高兴的情绪带到我们的歌词当中去。快速浏览找生字“两翼”的“翼”,“添”快乐的'“添”写到黑板上并注音、解释)
(3)老师按节奏打响板领读歌词,后让学生按节奏齐读歌词。
(4)再听一遍感受歌曲情绪后教师范唱,师:好听吗?你想学吗?生:想。先跟老师跟琴唱谱,注意音高。再分别用咯和咕模唱。注意演唱姿势和表情
(5)逐句填词唱,重点句反复练习。然后师生对唱、小组分句唱、男女生分句唱,分析歌曲唱出中弱和中强
三、组建好孩子乐队,介绍四种打击乐器分别找四个最积极、优秀的孩子到前面来组乐队,其他同学演唱
四、创编歌词:小组合作,最先完成的小组先选小礼物编一编,唱一唱小猫小猫叫喵喵,叫喵喵,叫喵喵,小猫小猫叫喵喵,老鼠已捉住。绒毛抖抖尾巴翘翘向人报喜添快乐!小猫小猫叫喵喵,老鼠已捉住!(小鸭叫嘎嘎、小鸟叫喳喳,小狗叫汪汪,小猫叫喵喵)最后分组展示。
五、总结:你们今天表现的真不错,不仅文明有序的参观了农场,还和母鸡做成了朋友,希望你们以后的生活中要爱护小动物。
六、作业:回家之后把自己创编的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
七、希望你们有时间经常来我的农场做客,小朋友们,再见!(站排领取小礼物离开班级)
母鸡教学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母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由讨厌到敬佩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方案一】引语:同学们,上周吴老师已经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了架子十足的白鹅、见识了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还到过老舍家观看了他那一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六课,去看看老舍家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16、母鸡)
【方案二:观看动画,激趣导入】
引语:从刚才的歌曲中,我们可以知道母鸡和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那么,谁能说说你印象中的母鸡是怎样的呢?(眼睛小、咯咯叫、会下蛋、爱炫耀、会孵小鸡……)
同学们印象中的母鸡是xxx的,那么作家老舍印象中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母鸡》,看看老舍是怎样描写母鸡的。
(播放视频《我不想说我是鸡》,出示母鸡图片,板书:16、母鸡)
二、初读比较,感知内容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来看这一课的生字词。请全班同学先来读一下。
如怨(yuàn)如诉、反抗(kàng)、欺侮(wǔ)、成绩(jì)、凄(qī)惨、
慈(cí)爱、辛(xīn)苦、可恶(wù)、一撮(zuǒ)毛
(1)“如怨如诉”是什么意思?(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形容母鸡拉长音的叫声影响人的情绪,令人讨厌。)
谁可以用它造句呢?
(如怨如诉——这篇文章像旋律优美如怨如诉的小夜曲,感动了许多人。
(2)抗kàng(反抗)
吭háng(引吭高歌)
(3)“欺侮”是什么意思?(欺凌侮辱)
侮wǔ(欺侮)
诲huì(教诲)
(4)“凄惨”的“凄”字是什么部首?(冫两点水)
看看“妻”字的写法。
(5)“慈爱”的“慈”字是什么结构?(上下结构兹、心)
“慈爱”的反义词(凶狠)
(6)wù(可恶)
恶ě(恶心)
è(凶恶)
(7)“一撮毛”,“撮”是量词,用于成丛的毛发或野草等。还有多cuō(撮合)
3、这些词语都需要我们慢慢积累下来的,老师现在请男同学读一遍。
4、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线段画出作者对母鸡感情态度的词语或句子。
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预测引导:“我”刚开始对母鸡的印象的怎样的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我一向讨厌母鸡。)——“讨厌”;后来对母鸡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尊敬、敬佩”。】(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5、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呢?(1—3自然段)
三、细读推敲,感悟表达
1、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之处呢?先一起读一读1-3自然段。
(1)刚才我们朗读了1到3自然段,哪位同学可以用恰当的词语或者句子说一下母鸡的讨厌呢?
(随处乱叫/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发狂炫耀)
①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趁其不备”是什么意思?(趁人不防备的时候。文中指母鸡在欺负自己的同类时是出其不意地下毒手,非常凶狠,让人厌恶。)
②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这句话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夸张)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母鸡爱炫耀)
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却说“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这里作者采用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充分表达了他讨厌母鸡的情绪。
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例句:母鸡下蛋的时候可爱叫了,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体会画线部分夸张的写法,照样子说一说:
去三小的路我太熟悉了。(就是闭上眼睛也能到那里去)
这道数学题太简单了。(就是不用想也能做出来)
(2)通过前三个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母鸡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讨厌母鸡了呢?课文中有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谁找到了?(第九自然段。“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现在先请三四组同学读4-6自然段,然后一二组同学接着读7-8自然段,找找分别写出母鸡这些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方案一】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它这些特点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负责:保护、喂养、照顾、教育小雏鸡;慈爱:咕咕地紧叫、让它的儿女吃、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勇敢:无论……,总……、假若……,一定……,连……;辛苦:立刻警戒;)警戒是什么意思呢?(戒备)
说话训练:当遇到危险的时候,母鸡会咕咕地警告鸡雏,那么她会对鸡雏说什么呢?
②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正是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才会从“一向讨厌母鸡”转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此时此刻,同学们感受到老舍对母鸡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吗?(喜欢、敬佩、尊敬、赞赏……),让我们带着一种对鸡妈妈的喜爱和敬佩,带着你对母爱点点滴滴的感受再次读读第九自然段。
【方案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找出描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等特点的句子。(在汇报时,先读出句子,再说明原因。)
【方案三: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第一大组里面的所有小组都探讨文中描写母鸡负责这一特点的具体事例。第二大组里面的所有小组都探讨文中描写母鸡慈爱这一特点的具体事例。第三大组里面的所有小组都探讨文中描写母鸡勇敢这一特点的具体事例。第四大组里面的所有小组都探讨文中描写母鸡辛苦这一特点的具体事例。找出句子并说明理由。
四、熟读总结,概括提高
到此为止,整篇课文就学完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随处乱叫、欺软怕硬和爱炫耀自己,后半部分描写了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前后两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同学们,学了《母鸡》,你们懂得了什么呢?说一说你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同学们,老舍先生现在对母鸡是十分赞赏的,那么,如果他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讨厌吗?请同学们改写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出“喜爱”的情感来。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有关母爱的诗歌。
课后反思:
《母鸡》是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结合平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我设计了一个比较传统的课堂。力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理清本课的写作思路,即教学本课时,我重在拉线索。
课堂伊始,我首先播放一首比较搞笑的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给学生营造一个比较愉悦的.学习氛围,但由于音响效果不太好,声音比较小,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听完歌曲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母鸡是怎么样的,学生踊跃发言。然后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揭示课题。导入部分,我觉得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揭示课题之后,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在讲解生字词部分,我有侧重地对词进行讲解,当然,重点围绕着字的音、形、义进行讲解,这部分讲解时比较到位的,学生也能很好地接受。这也算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
继续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在引导学生回到这一关键问题的时候,由于提问的方式不太适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经过了几番变换引导之后才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算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失误,事前我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这样提问,“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刚开始是怎么样的呢?后来他又觉得母鸡是怎么样的呢?”这样应该会更好!或者是当学生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作者的态度时,我应该机智地转变问法,如:“那这些事例都集中体现出作者对母鸡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教学经验不足,缺乏教学机智,不懂得灵活处理。关于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地加强。
围绕作者对母鸡前后产生的感情变化,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让学生找出文中具体的事例,这部分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能够突出本课的重点,努力处理本课的难点。当时在设计本课教学的时候,只考虑到主要让学生理清思路,并无做过多考虑,所以课堂比较传统,并无什么亮点的地方,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并不多。如果换成小组讨论,交流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读懂本篇课文,再通过汇报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应该更好一些。
总而言之,第一次上台讲课,由于台上经验不足,在过渡方面不够自然流畅,在引导学生回到问题方面也比较欠缺,这些都有待加强。
母鸡教学课件 篇3
作者:何金花
内容提要:在语文教学中,读是一项训练目标,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心,获得阅读感受,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 朗读 目标 方法
阅读是搜集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阅读时会有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能在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有多种存在的方式,从理解的程度看,可分为精读、略读和浏览;从读书的方法看,可分为朗读、默读。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极有效的途径。
《母鸡》一课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赞美了母鸡的伟大,表达了对母爱的的赞扬。全文语言通俗流畅,内容浅显易懂,但课文主旨又意蕴深远。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读,既是目标,又成为了很有效的方法。
片断一:
(板书:母鸡)
师:认识母鸡吗?
生:认识。
师:请描述一下你见过的母鸡。
生:母鸡是下蛋的鸡。
生:母鸡下完蛋总咯咯叫。
师:你喜欢母鸡吗?
生:(喜欢或不喜欢)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
师范读,生小声伴读。
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先是很讨厌母鸡,后来发现了母鸡很伟大,就喜欢母鸡了。
生:我发现了母鸡像人。
师:像谁?
生:它会很拼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
师:生活中谁就是这样的人?那个人我们叫她什么?
生:母亲。
这是本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初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预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和老师同读课文,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初读时,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对课文是满怀期待的。若教师能很恰当地调动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带着这种阅读期待阅读,学生就能较好地投入进去,有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事实证明,通过这一步,学生是能完成理解课文内容这一任务的,甚至能隐约触摸到课文的主旨。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往往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而将课文掰得碎碎的,细细地讲给同学听。其实,学生有他们自己的感悟能力,而且这种感悟能力越练越强,不练则会逐渐退化。《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由体会文本,获得阅读感受。
片断二:
师:本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他是中国近代著名作家,他笔下的母鸡就像活的一样。请你再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精彩的描写,说说你喜欢哪些段落或句子,品一品,再读给大家听。
生1:我喜欢这一句。(感情朗读: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我家的母鸡就是这样的。
生2:我喜欢第二(自然)段。(感情朗读: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师:对,它真是欺软怕硬的家伙!
生3:我喜欢这一句。(感情朗读: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母鸡其实很可怜的。
……(共有6个学生读了。)
师:大家品得都很好。我想有一句话可能是大家都喜欢的,那就是……
生:(大部分学生参加齐读)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师:所以,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你还讨厌母鸡吗?你还有什么收获?
这个环节本来是指导朗读,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没有经过教师的指导就能较准确地把握到语句的感情基调,很到位地完成了朗读训练并加深了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当然,这说明学生具有较好的朗读功底,反映出教师平时的训练较为扎实,但另一方面也证明,部分学生通过自由品读能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像本课这样的情节较简单、内容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而且词句通俗易懂的文章。读,在这里既是目的,又是方法。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读,特别是反复诵读,能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所以,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读的训练与使用。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母鸡教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随文出现的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愿意”口头造句,并分角色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又是辛苦的,应当珍惜劳动成果,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的辛苦,知道劳动的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文中小动物贴图。
2、头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一读
1、读对话。
2、师范读全文。
3、小组分角色读。
4、指名演示分角色读。
三、议一议
a) 小母鸡端着白米饭是怎么样的神情?为什么会这样?
b) 小鸭为什么低下头?小猫为什么羞红了脸?这说明了什么?
c) 小猪看着白米饭是什么神情?心里想什么?它跟小母鸡说了什么?
四、演一演
创设情境:过了一年,小母鸡又要种稻子了,它又去找小鸭、小猫、小猪帮助它。你们想会发生什么事?
说一说。
演一演。
母鸡教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母鸡)多媒体出示母鸡下蛋的声音,学生倾听母鸡下蛋的叫声,请同学描述一下你见过的母鸡。
2、师: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全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读完后想想作者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他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3、检查生字词。
出示词语:
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如怨如诉
疙瘩 可恶 毒手 聋子 鸡雏 啼叫 一撮儿毛
齐读,抽读。
设计意图:独立完成课文的初步学习,教师在检查预习的过程中,纠正易错的读音。或者是学生之间的`相互纠正,然后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章思路。
三、初识母鸡特点。
1、快速、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他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读书,然后交流初步感受。)
预设:
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让人讨厌的。
⑵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
⑶老舍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2、作者从开始讨厌母鸡,到后来的认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敢再讨厌母鸡,经历了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而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从讨厌到不讨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并以此为依据把课文分成两段。
设计意图:迅速抓住“文眼”,帮助学生划分文章段落。
四、自读自悟,感受母鸡特点。
(一)研读文本第一部分,培养概括能力:
老舍先生写笔下的母鸡让人讨厌,是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写的?在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
母鸡。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第一段:抓住“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无病呻吟。
第二段:抓住 “忠厚”、“趁其不备”、“ 狠狠”等词,概括: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第三段:抓住“发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自大、爱炫耀。随机理解句子:
“母鸡下蛋的时候可爱叫了,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体会画线部分夸张的写法。
2、指导朗读,读出母鸡的令人讨厌。
设计意图:在学习这一段的过程中,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谈到某一词语时,教师相机将课件段落中的这一词语点红变色,并指导朗读。
其间,重点感悟母鸡无病呻吟、欺软怕硬、爱炫耀的特点。为后文作者改变看法,体会作为鸡母亲的伟大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围绕主题深入学习课文:
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围绕“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研究第4—10自然段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勾画,批注在旁边,母鸡的特点可以是书上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感受。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
3、自学、交流、补充、评议。
预设要点:(许多词句中都蕴含好几层含义,学生只要能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教育子女)都是作为母亲尽责的表现。
慈爱:“一点儿”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勇敢:“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说话练习,让孩子们用书上的语言填空。
设计题图:同样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进行交流,谈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谈到重点的词句时,教师相机出示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母爱的伟大,并且利用说话练习进行想象补白,丰富文章内容。
五、升华主题。
1、看到这令人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
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再读9自然段。
2、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不是。)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喜欢、敬佩、赞赏……)
是呀,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带着对母爱的崇敬再读第九自然段。)
设计意图:升华感情,由鸡妈妈对小鸡的爱,感悟伟大的母爱。
六、拓展延伸。
最后出示一首小诗,教师配乐朗读结束全课的学习。
母亲是避风的港湾
母亲是黑暗中的火炬
母亲是照亮人生的路灯
母爱一种伟大的爱
母爱一种神奇的爱
母爱一种无私的爱
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送一首小诗给母亲
感恩母爱
回报母爱
让我们的母亲永远幸福、安康
注:这个日子也就是家长开放日。这节课为家长开放日的展示课。
设计意图:一首深情的小诗将全文的学习推向高潮,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去回报母爱,怎样用语言去表达感恩。
七、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阅读链接,布置课外阅读。
《麻雀》——屠格涅夫
《柱子上的母鸡》——普里什文
《母鸡》——列那尔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我们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且结合自己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课题,在每节课后我都会为学生推荐一些相关题材的文章进行阅读,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与鉴赏的能力。
板书设计:
16母鸡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无病呻吟 勇敢
欺软怕硬 母爱 负责
拼命炫耀 ———————→ 慈爱
辛苦
母鸡教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思考:(1)作者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讨厌—尊敬)
小结: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1——3段)哪些是写尊敬母鸡的自然段?(5——10段)
3、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4、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5、学习4-10自然段
a、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无私)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总结写法
比较作者写猫和写母鸡在写作方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1)结构清晰。《猫》写猫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够成。《母鸡》明显分为母鸡孵出小鸡前后两部分。
(2)叙述动物的特点,采取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写它的表现;写母鸡,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方面。
(3)表现动物特点:作者用事实说话,对点滴小事进行具体的描写说明。
(4)情感表达:《猫》始终是一种喜爱之情;《母鸡》则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对比加深对母爱的赞颂。
(5)语言运用: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放学回家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板书设计
负责
无病呻吟
慈爱
伟大
16
母鸡——讨厌
欺软怕硬——尊敬
勇敢
英雄
发狂炫耀
辛苦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